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石膏模鏇壓坏法

石膏模鏇壓坏法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鏇坏」早期用來生產碗,所以鏇壓機又稱為「碗檯」或「壓檯」,是利用石膏模的旋轉以及壓刀的操作,成形速度比拉坏快了許多,更降低了人力成本,在民國70年代不少苗栗陶廠使用該技法製作酒甕。

民國70年代初期,「旋坏機」從花盆生產及酒甕製作的技術改良,快速成形。不過,花盆是一次完成,酒甕卻必須分上、下兩段旋坏,等上下兩截坏體陰乾至半乾的程度後再「架接」、「拍打」,組合成一個酒甕型體。

分工的方式也調整為四人一組,一天大約可以製作250-300個酒甕,平均一人產能70個,個人生產量倍增,而且只需兩位有「拍打」技藝的師傅足矣。不過需要很大的廠房容納大量的石膏模,業者雖然克服了生產技術,卻又必須克服土地廠房設備擴建等資金問題,因此不是每個傳統陶廠都有辦法轉換。

民國76(1987)年左右,「竹南窯業」將旋坏的石膏模生產製程改良,加上乾燥設備和輸送帶,直接將兩段坏體在石膏模裡接合;省略「鏇合」、「拍打」流程。據說平均一分鐘就可以生產一個酒甕,不過此法失敗率仍然很高,還不算是一種成熟的成形法。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石膏模鏇壓坏法 / 撰寫者:唐菓創意有限公司;鄧淑慧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332928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鄧淑慧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