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海拔四百公尺的勝興,也就走進一片多霧之林,昔日樟木、油桐等山林資源豐富,為地方帶來了舊山線等運輸建設。今日鐵路雖已停駛,勝興生態依舊豐富,尤其環境因溼度足夠且未受汙染,每到四五月與十月的螢火蟲季,就聚集了大批對生態感興趣的團體、學者與遊客,出現夜晚人潮比白天熱絡的另番景緻。
這些團體與學者雖然從生態出發,但以各種實踐帶動了人與環境的關係。民國88(1999)年觀樹文教基金會向臺鐵承借車站以作為螢火蟲教學的基地,促成而後基金會認養車站、推動包含人文歷史的系列活動。荒野保護協會也在同年成立勝興定點,推動以生態解說為主的賞螢之旅,雖然鐵道並非主題,但荒野成員常義務地在鐵道沿線整理環境、撿拾垃圾。一些大學森林相關系所與社團成員也常到這裡做生態調查,一蹲就是數日一周,螢火蟲季一到便也協助生態導覽。在勝興生態與人文地景的互相交織下,當地人與外來者共同努力,造就特殊的地方感。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