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50年代是公賣局定製酒甕最多的時期,苗栗各陶廠業者無不絞盡腦汁提高產能,木模押坏法製陶即是當時為因應加速生產而衍生的技法。
當時陶廠引進機械設備與工具的應用,在減少工時成本的同時,亦加快製造的速度,每天可製造出100多個酒甕。為了加快製造的速度,許多陶廠都以「木模」製作底部,因此品質良莠不齊。根據陶廠資深員工表示,有木模痕的酒甕,因甕壁較不均勻,加上酒液的重量產生內部壓力,搬運時可能有爆破的情況發生,因此產能提升並不代表品質提升。民國50年代至60年代有許多粗製濫造的酒甕,大多是以「木模成形」的技法製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