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橋炭窯,位於苗栗縣造橋鄉造橋村錦成東路與高鐵交叉點,此窯場原有4個窯,因需求量銳減,目前僅存的2座窯。1950至60年代苗栗的木炭窯多達數百個,曾是臺灣重要的產業。在時代的變遷下,燒木炭這項傳統產業逐漸由盛轉衰,受到生存與傳承的挑戰,但因窯主王德盛,在製炭超過一甲子的堅持下,讓這項即將走入歷史的傳統產業,持續發光發熱。
王德盛為苗栗造橋的客家人,16歲時跟著父親從事燒木炭業,終日辛勤揮汗的工作,換得一家子的溫飽; 日治時期王德盛的祖父為了家庭生計,在日本人「重勞動者,多配米糧」的宣導下,從事燒木炭業,而後由王德盛的父親接手,再傳承到王德盛的手上,家傳三代的製炭功夫。苗栗地區盛產相思木,除了登窯柴燒陶器所用之外,相思木炭火力旺、煙少,是製炭的絕佳材料,燒製一次木炭大約需要40天左右,砍伐後須即時入窯保持其濕度,進窯依照步驟疊實疊滿,讓薪材的導熱均勻,降低下角的耗損,封窯後從窯旁的供火嘴點火,將熱度送入窯內,火侯的控制相當重要,供火期間要維持穩定熱度,所以要日夜駐窯持續供火10餘天,不斷觀察窯門出水口及窯頂出氣口冒煙的變化,用經驗來判斷窯內樹材炭化的程度,是非常辛苦的工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