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完成於2017年,是板橋社區大學針對板橋浮洲執行"綠岸圍城浮洲島之島民食堂"計畫中桌上遊戲的文件記錄。圖中的廖阿嬤圖像,是板橋社大組織藝術家、國小老師、社區志工所創作出來桌上遊戲的人物。這是通過在板橋浮洲居民的田野調查訪談後,所創作的人物角色,角色的背後都有個創作原型,都是活生生人物再現。
角色人物故事:廖阿嬤出生於台灣雲林的海邊,終年吹著著鹹濕海風的村莊。臨海的台灣漁村,年輕人口外出謀生是唯一的出路,少女時期的廖阿嬤在村民外出的風潮下,小學畢業就隨家族裡年長的兄姊北上至板橋的紡織廠工作。廖阿嬤隨著家族落腳在湳仔溝旁的沙洲地,先從第一代的外省移民手中買下靠湳仔溝的矮房(僅有地上權),開始一磚一瓦打造家園。移民善於適應環境的本性在她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不但利用社區空地種菜、自湳仔溝撈魚捉蝦蟹,紡織廠工作之餘也會到住家附近的工廠打工或做環保回收的工作。廖阿嬤居住的湳仔溝畔漸漸形成家族與同鄉聚居的城中村,居住的問題確定下來後,家族與同鄉們決定興建一座屬於聚落的關帝廟,奉祀來自家鄉的關帝君、尪公(保儀大夫),關帝廟既是信仰中心,也是同鄉人感情依歸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