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苗栗海濱的通霄精鹽廠於民國64(1975)年6月完工,其興建反映出國內製鹽工法由傳統日晒的進展汰變,富含臺灣產業技術史意義,民國100(2011)年更開發為觀光工廠。民國58(1969)年財政部自日本引進離子交換膜電透析製鹽工法,將天然海水過濾去除雜質,再以離子交換膜電透析濃縮並蒸發結晶,高溫乾燥後形成精鹽。
通霄精鹽廠運用高科技技術將海水轉換成供應全國軍民食用及食品加工用鹽並部份外銷,此外製鹽過程與生產物的附加價值也陸續被開發。民國91(2002)年水利署規劃淡化技術,將通霄精鹽廠製鹽產生的大量半鹹水,規劃成新竹科學園區乾旱時期的緊急用水;民國92(2003)年精鹽廠完成民營化改制後更加積極研發與鹽相關的高附加價值產品,除了蒸發冷凝水開發為包裝飲用水,還有保養、醫療、清潔等臺鹽生技產品。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