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後龍沿海地區防風林地景

後龍沿海地區防風林地景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後龍沿海地區防風林地景

苗栗後龍沿海風沙大,常引起地方產業與居民的困擾。行經此處的海線鐵路常遭飛沙淹沒鐵軌,外埔、水尾居民一出門就常被飛沙颳得眼睛都是血絲。因此後龍溪沿岸與沿海地區從日治時期開始推動造林防沙計畫,這些防風林因成效顯著成為當地常見的景觀,白千層、木麻黃、林投、相思樹、番婆樹、印度樹、黃槿等都是常見的防風林樹種。

防風林造林計畫從日治時期開始推動。大正12(1923)年殖民政府在後龍至竹南間實施鐵路防沙造林計畫,以解決風沙侵擾海線的困擾;昭和7(1932)年更設立後龍苗圃,發動民眾領取濱海植物樹苗回家種樹,印度樹、番婆樹等都是在此時引進當地。日治時期的造林計畫持續至昭和18(1943)年,共計造林171.5甲。現在對於後龍沿海地區的農人來說,在農田北側種植防風林更是保護收成的必要措施,農人在夏季修剪防風林枝葉,使防風林在入秋後長出新葉、冬日季風強烈時正好枝葉繁茂抵擋強風。因而防風林已可說是當地百年來與海濱環境斡旋形成的重要地景。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0.0
所在地-經度
0.0
是否開放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洪伊君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