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淡水山河景緻—渡船頭與渡輪

跟淡水山河景緻—渡船頭與渡輪有關的相片,共4張
跟淡水山河景緻—渡船頭與渡輪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淡水山河景緻—渡船頭與渡輪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淡水山河景緻—渡船頭與渡輪有關的相片,第3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淡水山河景緻—渡船頭與渡輪

此系列為蘇莉莉老師在民國77年(1988)3月16日於淡水渡船頭及渡輪上所拍攝的照片。


位於淡水河河口右岸的渡船頭歷史悠久,清代郁永河的《裨海記遊》記載,原住民鑿木製舟,在此設置渡口、擺渡兩岸及內河。而中國駛來的船舶常停泊於淡水渡船頭,方便順水路行駛至內陸,亦因與對岸八里往來頻繁,形成了八里渡船頭。日治時期,淡水和八里兩岸開設了五條航線,光復後又新闢兩條航線,至民國62年(1973)轉作民營。民國72年(1983)10月關渡大橋開通,渡輪運輸沒落,僅剩淡水至八里的渡船繼續營運,之後內河藍色公路開航,民國93年(2004)7月淡水客船碼頭竣工,設計浮動式碼頭以便觀光渡輪停靠,增進淡水水運事業的觀光效益。


根據拍攝者蘇老師回憶,民國77年(1988)3月16日天氣陰冷,淡水河口不見遊人如織的熱鬧景象,僅有在地人登船往返。其中,同船的老者熟識,閒話人生無常後,船艙靜無人聲,低沉的馬達運轉聲、浪潮拍打船身的聲音,以及她的相機快門聲在空間中放大迴盪。抵達渡船頭後,船員攙扶老先生下船,再由蘇老師陪伴其歸家,互動間充滿濃濃的人情味。兩人閒聊時,蘇老師得知老先生喪偶多年,兒子們皆居住於臺北市區,她感動於老人對家鄉的熱愛和固守土地的堅持,然思及人口外移與老人獨居的社會現象,感慨之情卻又油然而生。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淡水山河景緻—渡船頭與渡輪 / 撰寫者: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331965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取得對象
蘇莉莉
取得方式
原照片拍攝者授權使用
管理者
蘇莉莉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淡水渡船頭、八里渡船頭
撰寫者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貢獻者
原照片拍攝者
蘇莉莉
創作者
蘇莉莉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媒體類型
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