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舊交替中的淡水—牆面廣告「張秋官風傷骨科」

此照片為蘇莉莉老師在民國70年(1981)11月6日於重建街所拍攝的老牆,牆面上寫有「張秋官風傷骨科」等字樣與地址電話,另外還張貼著當時傳統跌打損傷的「廣告傳單」。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積極培育西醫,並發佈「臺灣醫師免許規則」,實施漢醫檢定制度,臺灣合格漢醫人數逐年減少,相反地,醫學校畢業生漸次增加,大正11年(1922)以後西醫人數超過漢醫,西醫成為臺灣社會醫療的主體。光復後,由於臺灣中藥材大部分來自中國,當時兩岸緊張對立的關係造成藥材取得困難,傳統漢醫亦在現代醫療體制中,被打壓塑造成一種沒有科學根據的民俗療法,西醫成為主流,漢醫則被邊緣化,其養身的效用似乎已遠大於治病。此背景之下,加上基層診所和地區醫院的普及,以及民國70年代(1980年代)政府開始設立多間大型醫院和綜合醫院後,傳統漢醫逐漸式微。


在現代人眼中似乎是不正統的「傳統跌打損傷醫館」,在民國70年代(1980年代)前醫療尚未普及時,可說是炙手可熱,但以當時的經濟情況來說,能有錢看跌打損傷醫館也是不容易的。拍攝者蘇莉莉老師表示,這些老舊古樸建築隨歲月變遷和風吹日曬逐漸老化殘破,對當年只有19歲的她而言,有股「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感懷。那座老牆殘留斑駁廣告痕跡,下方「廣告傳單」刮掉了左邊「傷」字,獨剩右邊,在攝影者眼中格外感傷。

基本資訊

  • 取得對象
    蘇莉莉
  • 取得方式
    原照片拍攝者授權使用
  • 管理者
    蘇莉莉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淡水重建街
  • 撰寫者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 貢獻者
    原照片拍攝者
    蘇莉莉
  • 創作者
    蘇莉莉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