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舊交替中的淡水—拆除重建街、清水街

此系列照片為蘇莉莉老師紀錄民國70年代(1980年代)重建街和清水街的拆除情景。


民國57年(1968)的都市計畫中,擬將重建街新闢成為淡水鎮六號道路,後由於各種因素延遲至民國91年(2002),臺北縣政府決定重啟工程,規劃拆除街屋和古厝,以拓寬重建街道,並新闢高架道路。為此,在地居民遂推動聯署請願活動,組成「淡水九崁社區總體經營發展協會」,更協同其他單位舉辦專題演講、系列座談會、課程和工作坊,重新定位重建街的歷史價值,凝聚地方意識,動員公民力量,保護老街珍貴的文化資產,期請縣政府更改計畫。民國94年(2005)起,施家古厝、淡水日本景觀宿舍和重建街14號、16號街屋,陸續被指定為古蹟與歷史建築,皆為重建街保護運動的重要成果,然六號道路工程依舊於民國99年(2010)底動工,老街風貌因而不復存在,持續引發相關爭議。


對淡水人而言,重建街不僅是一條街道,更是淡水人共同的生活記憶和活生生的淡水開發史。民國71年(1982)開闢文化路,重建街中段的老街屋為配合高低落差和巷道拓寬,不得不拆除重建。根據拍攝者蘇老師回憶,開挖時當地長者面色凝重地駐足圍觀,望著從小到大的生活空間,在怪手無情的挖角下成為廢墟,現場只有隆隆挖土機聲,他們彼此之間無任何交談,能夠感受到其中濃濃不捨和無奈感慨。施工期間,不僅有當地耆老告訴她這些老屋建材來自於當年淡水港與中國貨運往返的壓船艙石,以及中國生產的磚材;一旁亦有年輕人在寫生,用畫筆紀錄時代變遷。

基本資訊

  • 取得對象
    蘇莉莉
  • 取得方式
    原照片拍攝者授權使用
  • 管理者
    蘇莉莉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淡水重建街、清水街
  • 撰寫者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 貢獻者
    原照片拍攝者
    蘇莉莉
  • 創作者
    蘇莉莉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