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中和公民新聞社-瓦磘溝一日小旅行

瓦磘溝為中永和交界的一條都市河流,被稱為中永和的母親河。然而,過度的都市發展造成溝內水質惡化,溝畔的景觀也與以往不同。7年前,由中和社大公民新聞社的新聞記者 陳正哲撰稿,跟著由阿正老師(註1)帶領的走讀活動,報導題為「瓦磘溝一日小旅行」,其中描述了2013年的瓦磘溝。


陳正哲於報導中提到,身為中和人卻鮮少好好認識這條母親河,於是在這次活動跟著步道志工一起探訪瓦瑤溝。該次活動的走讀路線與地景包含:智光商職→大勇街29巷→雙叉港(黃昏市場)→景安路79巷→中和路230巷(水泥堤防)→中和路305巷與雙和街交叉口(河岸邊小公園)→水源街52號(台灣自來水公司北區工程處)→新瓦磘抽水站


報導提到,瓦磘溝的汙染靠政府編列預算來整治,因所需經費太高,所編列的預算都用來處理美化工程,例如橋樑重新油漆、光雕、標示牌與彩繪。陳正哲觀察到,中和路230巷路段的瓦磘溝,右岸做了水泥堤防,左岸則保持土堤的樣貌,是唯一一段尚未被水泥堤防覆蓋的河岸,生態也最豐富。


中和路305巷跟雙和街的交叉口的小公園,對面正在興建大樓,前不久還是停車場。這顯示瓦瑤溝邊的開發仍在陸續進行,而對於瓦磘溝的整治工程,也會因為河岸邊停車場改為大樓而更加困難。前往新瓦瑤抽水站的路途中,陳正哲觀察到溝里有覓食的水鳥、烏龜等動物,看得出雖然瓦磘溝水質惡化,生態仍有恢復的可能性。


報導提到許多歷史、整治工程與水資源的介紹,全文請見文章原址:http://newchunghe.blogspot.com/2013/12/blog-post.html


*註1:許明正,永和社區大學瓦磘溝願景社的講師,「我家後巷有小河瓦磘溝前世今生與未來」的總主筆。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