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拍攝地點未知。一位母親背著孩子擺攤賣鳳梨,1960年代臺灣的基層女性勞動者仍身兼家庭主婦的角色,工作補貼家用的同時,也需照顧年齡幼小的嬰孩。照片中的婦女身上背著孩子,手邊仍切著鳳梨進行兜售。早年農業社會的生活較為清苦,有些人們便種植耐旱的鳳梨以維持生計。早期民間有「小暑吃芒果,大暑吃鳳梨」的說法,表示鳳梨為消暑的水果,然而當年的栽種技術較不發達,鳳梨吃起來酸澀、咬舌頭,加上鳳梨成本高,因此多加工製作成鳳梨罐頭進行出口外銷,並成為當年的臺灣名產,外銷量躍居世界第二,對農村經濟與國家外匯有很大的貢獻。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