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主題為茶業改良場臺東分場1980年代製茶機械-小型切菁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生產紅茶國家均是製造條形紅茶為主,大戰之後為節省茶業加工成本並迎合消費形態,逐漸轉變為碎形紅茶生產,而製茶機械隨消費形態改變而採用了切菁、CTC、CCC、螺旋式壓榨等各種碎形紅茶。若製造切菁式的碎形紅茶便需要切菁機的協助作業,因切菁對茶菁來說是嚴重的機械傷害,加速兒茶素發生氧化聚合轉變成茶黃質、茶紅質與其他有色物質,而這氧化作用同時形成其他成分如胺基酸、胡蘿蔔素等的變化原動力,經一系列的化學變化結果形成成茶的香氣、滋味、水色。
茶業改良場臺東分場切菁機主要於1980年代協助了許多切菁茶的製作與試驗,節省了許多人力與生產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