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茶業改良場臺東分場1980年代製茶機械-小型炒菁機

  照片為茶業改良場臺東分場1980年代製茶機械-小型炒菁機,用在少量茶菁製茶試驗的炒菁。

  炒菁的目的是以高溫破壞酵素活性,抑制茶葉再繼續發酵,以保有茶葉的香氣及滋味,另外炒菁時茶葉水份大量的散失,使茶葉質地柔軟便於揉捻成條與乾燥處理,一般炒菁溫度以包種茶為例以250-270℃為宜,炒菁時間隨茶葉性質及茶菁投入量而異,炒至無臭菁味,手握之茶葉質地鬆軟有彈性及芳香撲鼻即可,不可太早起鍋,未炒熟成品會帶有菁味,而炒菁過度則不利後續的揉捻作業。

       茶業改良場臺東分場1980年代便購置的小型炒菁機約可容納1.5-2公斤的茶菁量,適合少量製茶試驗使用,至目前仍有同仁持續使用這小型炒菁機進行試驗。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黃校翊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0/2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