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磘溝主流由南、北支流於智光商職東側「雙江口」匯合後形成,經潭墘、瓦磘等地,於中和區福美里與廟仔尾溝、二八張溝匯合處注入新店溪。由於瓦磘溝集水區在廟仔尾溝、二八張溝東側,又有稱其為東支流者,但以今日水系情形稱其為主流較為適當。
現今瓦磘溝以永和區的北支流與主流為明溝,由於經歷兩次人口大舉移入潮,一次為國民政府遷台時期西元1950年代,另一次為臺灣經濟發展時期西元1970年代,身為台北市衛星地區的中永和也因此盛載許多人口。過多的人口以及缺少城市規劃的情形下,為在此生活便免不了發生與河爭地的情況,因此也出現許多房子沿著溝邊建設、加蓋建築橫跨瓦磘溝之上或加蓋陽台突出於水面的情景。
然而加蓋的地方卻不受重視不被維持,破敗生鏽的鐵皮外觀讓人卻步,即使離瓦磘溝的距離這麼近,卻只感受到更疏離的城市感,因此整體的城市空間規劃是改變瓦磘溝樣貌與居民對瓦磘溝觀感的重要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