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洲巷弄多,政府機關多,圍牆多、口號多,但這些看起來很嚴肅很肅殺的文化氣氛在經過幾十年的社會張力後還是會慢慢鬆懈。尤其是浮洲又吸引著台灣中南部的移民來居住,所以這些後戰爭時代的遺跡就緊鄰著居民的日常生活路徑進入人們的生活裡。說是日常生活裡多了些國家壓力可以通,說是國家的戰爭張力慢慢被居民的瑣碎生活給拆解了也可以通。文化的互動就是這樣互相牽制著,也彼此改變著。浮洲今天拆除舊的文化速度加快,在戰爭遠離之後,徒具形式的建築反而引起了一些思古幽情。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