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見證艋舺龍山寺廟埕為早期臺灣民主運動聖地(2)

自清末以來,艋舺便有其民間高度自治的歷史發展脈絡,例如:劉銘傳建設鐵路受阻、清法戰爭參戰、台灣民主國建國等歷史關鍵時刻,龍山寺皆扮演重要的地方決策角色,展現極強悍的民間性格。

照片攝於1995年8月5日,龍山寺山門前停放許多以台灣獨立為訴求的政治宣傳車,這是早期艋舺人生活中常見的畫面。

當時的社會氛圍,受到1979年高雄美麗島事件影響,在1980年代之後,黨外政治運動更加積極,直到解嚴後,艋舺龍山寺廟埕經常被用來作為發表政治看法的公共空間,龍山寺也成為人們心中的「民主聖地」。

1989年,鄭南榕先生為爭取言論自由自焚殉道,支持群眾將其靈堂設於龍山寺中庭,引發社會對於廟宇角色定位的論戰,龍山寺方及信徒主張寺廟不該捲入世俗化的政治問題,宣布此後「不分黨派團體用途,一律不再外借場地」。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黃適上
  • 貢獻者
    提供者
    財團法人台北市艋舺龍山寺
  • 創作者
    財團法人台北市艋舺龍山寺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95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