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1983年4月5日舉辦的文昌殿重新上樑典禮,由法師誦經祈福。
艋舺龍山寺在乾隆時期即有初步的前殿、中殿及後殿的三殿式格局,後殿的祭祀型態由中殿媽祖、左文右武也已在當時打下。直到1920年代的全寺大改建擴充成今日樣貌。
二次大戰期間,後殿逃過戰火的肆虐,因此整體外觀上與曾遭轟炸的正殿略有不同,保存的建築與文物年代也不一樣,樑柱也都保留清代留下的樣貌。不過1982年4月5日,龍山寺遭受祝融肆虐,文昌殿焚毀,經過災後的清理與籌劃,1983年起將文昌殿的設計重建工作交由陳次武進行,同年4月5日舉行文昌帝君殿重建上樑典禮,同年底12月31日為文昌殿內的眾神像舉行安座典禮,成為今日所見的模樣。
文昌殿內原有的神龕與現貌相比已有落差,早期金漆木雕的博古花瓶與螭龍團爐隔扇雕工精細,與關聖帝君殿的神龕隔扇較為相似。下方還有一張彩繪麒麟、蝙蝠的供桌,顯得古樸素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