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匠人魂第9支影片:林午鐵工廠

中華文化總會2018年6月27日在宜蘭縣政府大廳,推出「匠人魂」系列第九支影片「手打銅鑼篇」,介紹位於宜蘭市成立已有70年歷史的林午鐵工廠三代傳承歷史,宜蘭縣代理縣長陳金德、鐵工廠第二代及第三代藝師林烈旗、林浩賢父子等獲邀出席;文總副會長江春男致贈手工刺繡的匠人魂錦旗給林烈旗,表彰林午鐵工廠三代對台灣技藝的堅持及傳承。

「做銅鑼像捏餃子皮」宜蘭林午鐵工廠70年來靠著三代傳承,堅持以手工敲打銅片、做銅鑼,每處部位要有不同力道及次數的敲打,它發出聲音沉穩厚實,享譽國際。

林午鐵工廠於民國38年由師傅林午3兄弟創立,當時曾是軍方指定的維修廠,以修兵器、製作耕耘機及車床為主。因林午的好功夫,連客戶壞了的銅鑼都能修,「林午鐵工廠」的鑼聲從此響起。林午過世後,由他的兒子林烈輝、林烈鐘、林烈旗3兄弟繼承家業,近年來也將工藝傳承給第三代林浩賢。

現今在台灣,約有8成的北管、陣頭所使用的鑼、鈸都出自林午鐵工廠,許多國內著名表演團體使用的銅鑼,也指定由林午鐵工廠製造;鐵工廠甚至還曾接過西藏、印度及阿拉伯的外國訂單。印度人請他們做銅鑼時,還要求刻上古印度文。此外,林家更突破銅鑼的音障訣竅,製作面積越來越大的銅鑼,屢屢刷新大鑼的直徑紀錄。

民國81年,林家還曾為鹿港天后宮打造直徑230公分、重400公斤的大銅鑼。林烈旗告訴中央社記者,林午鐵工廠透過一敲一擊的繁複製鑼工序,每一面鑼都得經歷約5000次鍛槌,才能進到調音階段,之後也才能發出音色渾厚、沉穩悠揚的音質。此外,製鑼就像是捏餃子一樣,餃子如果細心搓揉,吃起來必定Q軟;同樣的道理,製鑼也非以幾片銅片簡單拼湊焊接,它本身每處部位必須要有不同力道及次數的敲打,最後才能找到最完美的聲情演繹。

林烈旗自豪說,在印度山區攝氏零下30度環境中,唯有林午鐵工廠所生產的銅鑼才能耐久供當地宗教儀式使用。

林浩賢過去在大學時,主修醫學影像及放射,完全與家業毫無關係,但他有感於技藝養活他們一家,也有感於後續可能無人繼承,經與父親討論後,接棒為第三代傳人。他不只傳承家族使命,也肩負台灣文化傳統產業發揚。

林浩賢受訪時說,為了精進製鑼技藝,他目前除全力吸收長輩經驗之外,也於佛光大學文化資產及創意學系研究所就讀,希望未來能為這項產業帶來新的激盪,開啟新一頁序曲。林午鐵工廠家族三代以筋肉氣血之軀,將氣力灌注銅片上,賦予銅鑼精巧的音域差異,也將生冷的金屬轉化為手工藝術。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沈如峰
  • 地點-名稱
    印度
  • 時間起
    2018/06/27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