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群眾於艋舺龍山寺前辦理集會2

這一系列照片拍攝於1992年間,照片中可清楚看見解嚴初期的台灣,群眾仍經常在龍山寺內集會發聲,黨外運動時期形成的街頭肥皂箱社論形式也依然持續,而且不單只有選舉活動,也有各種關切社會制度改革推動的議題為民眾所關心,像這場由群眾之聲電台舉辦的「群眾廣場」活動,台上正在針對社會經濟與勞動市場問題進行「反對資金外流」、「抗議外勞引進」的演說,台下許多民眾到場聆聽。

這些照片見證了龍山寺廟埕作為台灣社會民主化運動濫觴重鎮的珍貴歷史。直到20世紀末期,龍山寺主張佛寺不捲入世俗爭議,宣布「不分黨派團體用途,一律不再外借場地」後,群眾運動與社會運動才逐漸退出龍山寺廟埕,但很長一段時間仍習慣在龍山寺外圍進行。

圖中台上正在進行演講,台下有不少聽眾。

艋舺由於發展時間較早,在台灣發展上很早便扮演民間政治思潮的帶領角色,如光緒10年清法戰爭時,劉銘傳因懼戰法軍而被艋舺民眾扭打囚於龍山寺內;1895年日軍接收台灣時,拒絕順服的各地仕紳與百姓聚集於龍山寺成立台灣民主國,遊行遞交新國璽等事蹟。戰後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艋舺龍山寺也一直被視為黨外民主聖地,選舉、遊行、社會運動、街頭演說等皆在此發聲。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黃適上
  • 貢獻者
    提供者
    財團法人台北市艋舺龍山寺
  • 創作者
    財團法人台北市艋舺龍山寺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92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