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中山堂「福爾摩沙印象」展2018年12月7日開展,展出16到19世紀傳教士、醫生、記者對台灣印象與紀錄等珍貴史料。展覽揭露,「魯賓遜漂流記」作者在續集中,曾描述魯賓遜漂流到台灣。
這次展覽邀請收藏家簡義雄提供許多珍藏文物,包括1645年版本、最早紀錄台灣的外文書「台灣略記」、風靡歐洲的偽書「福爾摩沙歷史與地理的描述」,以及19世紀「倫敦新聞畫報」描繪民間舞獅表演、記者為模特兒素描、洋人深入山區探險等9幅畫報。
簡義雄指出,狄佛1719年出版「魯賓遜漂流記」,緊接著出版續集「魯賓遜的更遠歷險」,主角魯賓遜航行到北緯22度(約於恆春一帶),停泊下錨,上岸補給飲水和新鮮食物。
狄佛在書中描述,台灣人十分有禮,樂於提供協助,很公正地和他們交易,並表示這種善待外來者的行為在別處罕見,是荷蘭傳教士在台灣宣教而流傳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