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歐陽文津2018年7月獲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成為116年來首位獲此殊榮的台裔學者。
英國國家學術院(The British Academy)每年選出領域內的傑出學者頒予院士(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 FBA)資格,表揚、認可並支持他們在人文與社會相關學科的傑出成就。
歐陽文津在利比亞長大、畢業於的黎波里大學阿拉伯語系,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取得中東研究博士,目前是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阿拉伯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
歐陽文津研究的比較文學對大眾來說比較陌生,畢竟要研究比較文學,得融會貫通至少兩種語言的各種文學作品,還涉及電影、歷史、社會學等不同學術領域,門檻不低。但對於從小就中文、阿語並用的歐陽文津來說,語言不是問題,她甚至簡單地用「髮型」的概念,深入淺出對記者上了一堂比較文學課。歐陽文津說,髮型和頭部的裝飾在文學裡都有意義。在19世紀的文物中,「髮型簡單,就是腦筋清楚;髮型複雜了,就是腦筋不清楚」。像是中國人的髮型俐落,代表他們文明,非洲人、印地安人的髮型複雜,代表不文明。歐陽文津表示,把這個概念帶到文學裡,看到髮型散亂了,代表人物不是瘋狂,就是痴呆。她以「瑯琊榜」梁帝的髮型轉變為例,梁帝覺得自己掌控大局時,髮型非常整齊;最後完全失控時,他的皇冠掉了下來,頭髮也散了。瘋狂和創作連在一起,權力和頭髮也連在一起。權力(如文法,傳統)和創意有密切、矛盾的關係。
歐陽文津指出全球對於文學研究,一直是以歐洲和美國文學為中心,她希望未來能走向不以歐美為中心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她認為文化交流中心不一定是一個,也不一定要在西方,中亞有文化交流中心,阿拉伯國家也有文化交流中心,由於文化交流環境不同、人文流動也不同,因此在每個地方探討的世界文學都不同,並非亞洲、中東、非洲就得被邊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