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幸福路上」席捲國際影展後,入圍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導演宋欣穎期望獲獎帶給所有幕後英雄鼓勵與肯定,但她開心之餘也遺憾,因為藝人蔡依林演唱的主題曲未能入圍。「幸福路上」2018年9月15日起在美加地區15座城市巡迴,9月29日至10月1日在紐約與新澤西州放映。宋欣穎與跨刀獻聲的導演魏德聖10月2日在紐約受訪,暢談這部動畫緣起、對異鄉遊子的意義,以及跨越文化的影響力。
第55屆金馬獎入圍名單1日揭曉,「幸福路上」入圍最佳動畫長片與最佳改編劇本。宋欣穎說,起床後接到許多恭賀訊息,但她認為全片成就不只是動畫和劇本,配音和音樂也很傑出,特別是得知蔡依林演唱的主題曲未入圍,宋欣穎感到有些難過。宋欣穎表示,蔡依林用一首歌說完整個故事,為這部片量身打造「最棒的電影歌曲」。她說:「許多觀眾看完片尾才走,本來都覺得還好,鼻酸鼻酸的,那首歌一出來就噴淚,很多人這樣跟我講的。」
宋欣穎10年前完成腳本,原本想拍劇情片,之後轉了個彎,以穿透力更強的動畫呈現。本片透過童趣幽默的畫風,描述主角小琪從成長回憶中,回顧從台灣到美國,再從美國返鄉的自我追尋,讓人反思幸福的意義,也呈現台灣社會近30年來的時代記憶。
「動畫跟真人不一樣。動畫必須讓人一看到就覺得,這很像我看過的某個台灣人。」宋欣穎認為,動畫魅力在於親切感,能讓觀眾自動帶入自己熟悉的形象,像是宮崎駿作品令人聯想到日本,但大銀幕卻從未出現台灣人的動畫形象,這成為她創作「幸福路上」的原因之一。
宋欣穎以魏德聖配音的角色為例指出,許多人說她按照魏德聖的長相去畫,實際上並非如此,她只想呈現符合劇情時空的台灣文青形象,平均化之後就變成片中的阿文表哥。片中大同電鍋等許多元素都能引起台灣觀眾共鳴,宋欣穎說,台灣觀眾熟悉自身文化,看到的是「彩蛋」,但故事主題如自我追尋、人際情感、對土地和家人的愛與恨,是全球共通的,不會遇到文化障礙,只是台灣人在片中會看到更多自己。
宋欣穎提到,「幸福路上」在國際影展放映時,許多觀眾哭著走出戲院,還有一名巴西動畫師告訴她,「幸福路上」令人想起巴西的情況,都證明這部動畫講述的故事跨越族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