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屏東塭豐村辦牽罟沙窯

許多人對屏東佳冬鄉塭豐村印象就是地層下陷的易淹水區,近幾年塭豐村的養殖漁業發達,早期漁民牽罟、沙窯生活型態已不復見,塭豐村以辦活動形式重現漁民早期的生活文化。塭豐2018年10月6日在村內的海邊沙灘,辦理「來去塭仔庄牽罟、沙窯體驗嘗鮮趣」活動,讓遊客體驗早期漁村村民捕魚吃魚的生活方式。

村長李明杰表示,靠海的塭豐村漁業資源豐富,然而並非人人都有資金可以造船,因此發展出群體拉網捕魚的「牽罟」捕魚方式;先人為了填飽肚子,就地取材,直接在沙灘挖洞,利用漂流木生火讓沙子悶燒,將捕來的魚或其他食物悶熟,而衍生出「沙窯」;沙窯也是他們青少年時期在海邊嬉戲時吃零嘴的方式。新一代年輕人已經不知道上一代祖先是如何靠著牽罟捕撈魚類糊口維生,養活一家人,不論是「牽罟」或「沙窯」在塭豐村已40年不復見。

68歲的鄉民代表李榮瑞表示,「牽罟」是集眾人之力的補魚方式,漁民搭簡易的竹筏或舢舨裝載著「罟」出海撒網,圍繞成倒U字型,漁網兩翼各有一條長曳繩牽引,岸上拉漁網的人兩邊各約要有20人,每個人在腰上綁繩圈,利用腰力和手合力將漁網拉上岸,並將漁獲分送給協助的人。李明杰表示,為讓早期的漁民生活文化能夠以說故事的方式讓下一代的人知道,並且保存下來,塭豐社區在3年前開始舉辦「牽罟」及「沙窯」活動。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郭芷瑄
  • 貢獻者
  • 地點-名稱
    塭豐村
  • 時間起
    2018/09/20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