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的木魚為龍山寺觀音正殿中所用的重要法器之一。黑檀木雕刻而成,魚身紋路細緻,經常於全年大小法會、每日早晚課使用。
木魚是宗教活動廣泛使用的重要法器之一,是樂器,同時也是法器。從唐代以後,木魚便成為佛、道二家皆用的敲擊器物,其聲如夜杵,低迴渾圓,攝心提神,具有凝聚力、感染力與穿透力,因此常用於集眾、警醒與專注。
木魚分為圓型與扁型,圓型常作為佛門修行、祭祀、儀典法器,又稱為魚鼓、魚板,大者置於佛殿,小者置於佛案,硬木製成;扁型原本是懸於寺院齋堂外,扁長中空,於用齋時敲打通報,因此被稱為魚梆或飯梆。
木魚發展出特定宗教性的原因,緣起於一些經籍的開示或訓誡,文化意義深厚。一說借引魚永不闔眼的特質,勤勉行者精進修道不退轉;另有說為謗佛的僧侶死後墮入魚身,藉由懺悔輪迴成樹木,最後刻成木魚永遠供養正道。還有一說與玄奘有關,指玄奘大師開示一長者,救出其葬身魚腹的兒子,之後需以木雕成魚,懸於佛寺,用齋時擊之,以報魚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