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媽祖廳右稍間神龕、神像:池頭夫人、朱夫人、大肚夫人、太子爺

艋舺龍山寺立寺迄今歷經近三百年變化,從原本的泉州移民原鄉的佛教正統觀音佛祖信仰,隨著台灣歷來政治統治階層的更替,以及民間生活信仰與風俗的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逐漸演化成為三教合一的儒、釋、道寺廟,並且融入民間信仰文化,成為台灣本地獨特的宗教信仰樣貌,寺廟內各殿奉祀的神明趨向多元化發展,分屬於不同的信仰體系,最後卻能融為一體集為大成,神尊眾多可見一斑。在後殿中所奉祀的神明均屬道教系統。照片為後殿聖母殿內配祀的「池頭夫人」,池頭夫人原為掌管十八層地獄中第十三層血池地獄的神明,確保婦女能生產時的胎兒平安,在台灣各地寺廟有不少池頭夫人的信仰。不過在艋舺龍山寺,池頭夫人信仰的形成卻是從一名守護地方免於劫難的婦人所演變而成。相傳在清咸豐年間艋舺地區爆發「漳泉械鬥」的紛爭,某日漳州人夜襲艋舺,被龍山寺前池畔的一名孕婦發現趕緊示警通報,才得以保全地方,但自己卻不幸在戰禍中犧牲,泉州人為感念其德,而祀奉為「池頭夫人」,特祀於龍山寺內。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黃適上
  • 貢獻者
    提供者
    財團法人台北市艋舺龍山寺
  • 創作者
    財團法人台北市艋舺龍山寺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90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