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溫泉產業發展起源於明清時代的硫磺開採,清光緒20年(1894 年),德籍硫磺商人奧里(Ouely)利用北投溫泉興建溫泉俱樂部,為北投溫泉開發之始。
日據時代,日人平田源吾於1896 年在北投溪畔興建臺灣第一家溫泉旅社天狗庵,同年松本龜太郎興建松濤園。1901年北淡線鐵路通車,利用北投溫泉的人數增加,溫泉旅館也陸續成立。1910年臺北廳長井村大吉興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於1913年完工,是當時臺灣最大的公共浴場。爾後日本殖民政府於北投設立「陸軍療養院」,專供日本皇軍使用,以溫泉為傷兵療養、復健。1916年新北投車站啟用,帶動北投的發展,以新北投車站為起點向東延伸至北投溪一帶,發展成以溫泉旅館及溫泉浴場為主的溫泉街特色。1923年日本裕仁太子的臺灣行啟,更使得北投公共浴場的名氣大噪,當地溫泉旅館與酒店也隨之倍增。
臺灣光復後,各式各樣的溫泉旅館、餐廳、俱樂部於北投公園附近開設,傳統日本藝妓、那卡西走唱團也開始進駐溫泉旅館,北投成了夜夜笙歌的溫柔鄉。1960年代後,國內觀光事業漸漸蓬勃,特種行業及相關行業隨之興盛,1970年代更達顛峰。直到1979年政府宣佈廢娼後,北投的繁華景象才逐漸消褪,溫泉旅館紛紛歇業。
1980年代後期,閒置且逐漸頹敗的旅館開始轉型,有一些改變用途或改建為老人休閒中心、養老院、餐館、訓練中心等,有一些則售地,或與建商合建溫泉住宅,搭上當時房地產飆漲的順風車。
1990年代後期在地方社區組織及台北市政府的積極協助下,陸續推動「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古蹟修復」、 「北投溫泉親水公園」等建設,並以北投溫泉博物館為中心,透過古蹟再發現及爭取指定的過程,重塑北投溫泉歷史文化特色。
2000年起臺北市溫泉發展協會開始舉辦「臺北國際溫泉嘉年華」、「湯花戀」、「臺北溫泉季」、「浴衣節」等活動。這幾年在商家及居民們之努力下,屢獲殊榮:2011年獲得米其林旅遊指南評鑑為「三星級」景點,2012 年北投風華小鎮入圍台灣十大觀光小城,2013 年入圍台灣十大幸福好玩遊程,2014年獲得台北市星級商圈評鑑為「三星級商圈」的肯定,2017年新北投溫泉商圈榮獲打造臺北友善城市亮點精進獎,2018 年獲得交通部觀光局新台灣十大好湯及北區首選名湯區的殊榮,2019年北投獲得交通部觀光局經典小鎮、台灣好湯金泉獎、以及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績優商圈友善服務類第二名。
目前新北投溫泉區已成為台北市觀光旅遊及臺灣溫泉的代表景點。台北市政府近年並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包括泉源公園泡腳池園區、硫磺谷泡腳池園區及復興公園泡腳池園區等,以及推動北投地區再生。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