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拍攝於1950年代的苗栗頭份鎮,照片中坐在板凳上的民眾是等著換發身分證的頭份鎮民。頭份鎮公所為了集中辦理身分證換發作業,請來攝影師在戶外的溪流旁,用竹木、白布搭起臨時簡易的布幕,將民眾集中逐一拍攝個人照。
戰後雖已經有身分證,但直到民國43(1954)年7月1日,台灣第一次全面換發身分證時,才規定上面須有個人照片。地方政府邀請幾家相館負責幫民眾拍攝身分證照片。當時這張照片的提供者,也是最早在頭份珊珠湖開設相館的張阿祥,便與北埔的同年胡裕祥一起合作,出張,即出差到頭份、三灣、南庄和北埔等地外拍。外拍需要背著沉重的裝備,到鄉間找個平坦的地方,接著搭起簡易布幕,像這張照片中攝影師還赤腳站在河裡操作攝影機。拍照過程相當複雜,當時是採用玻璃片,一張6吋底片拍攝24人,先將未曝光的部分遮起來,每6人排成一排按一次快門, 6人的身高也須差不多,免除調整鏡頭高低的功夫。第二次換發身分證是民國54(1965)年,民眾直接到相館拍照,10年間的拍照技術變化甚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