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和遺址研究發現4800年前的稻米是台灣最早種植稻米的區域之一。遺址在大肚山東坡靠近筏子溪的朝馬路,舊稱七張犁。朝馬路北側的農田在多年前經自辦重劃為住宅區,朝馬路的南側目前還是農業區,主要作物是水稻。朝馬路南邊的稻田許宸愷用有機農法種稻,因為種植面積較大,收成時留下夠吃的,其他的全賣給農會。師生心疼友善農法種出的稻榖較少產量且更辛苦,價錢卻跟慣行農法一樣。跟許先生約定好這一期要交給農會的稻榖加價全部收購。近年來河川汙染與不當整治常常發生,經由認購許宸愷的稻穀開始,推動筏子溪的手護行動。吳金樹老師號召社區民眾稻相挺支持友善農作,一起維護城市難得的美麗田園景觀與生態環境,減低筏子溪的河川汙染稻穀收割共計收購1,405公斤。原本計畫的日曬稻穀,天候不佳的情況下取消了,直接運往米廠,進行烘穀、碾米、包裝。真空包裝完成後白米276包、糙米147包,共計423包846公斤。感謝眾人齊力稻相挺,維護農田生產與景觀,復育田間自然生態,增加市民與農地的情感連結,減少農藥與化肥對筏子溪的危害。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