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永和地區交接處的瓦磘溝,是民眾記憶中「雙和的母親河」,2020年的今天,常因民眾丟棄垃圾和水量過少,溝內淤積污物而散發惡臭味。回顧瓦磘溝的整治工程,有著曲折的歷史,包含整治計畫的提出、土地取得困難而延宕進度、受災民眾陳情抗議、後續完成了截彎取直、拆除違建,設置機動抽水機及固定抽水站陸續完工等防洪計畫。
歷經整治之後,瓦窯溝的今昔對比有何不同?根據《中國時報》2011年10月31日讀者投稿,標題「萍聚瓦窯溝」,筆者阿盛回憶了民國84年(西元1995年)他移居到中和的時候,對於當時瓦窯溝的印象:「1995年,夏秋之交,遷居中和。住處距永和只有兩百部,近瓦磘溝,沿溝認識新環境,見到一方新屋推銷看板,其上圖畫樓房,群樹圍繞,一條水藍小溪彎抱樓房群樹,看板兩側個大字一列,魏碑體,字曰:『你家沒有我家有』、『我家門前有小河』。我佇立贊嘆,原來天才往往拐個小巷就會碰到,而且,說不定緣溝行即可能忽逢桃花林。」顯然,當時未經過剷除工程的瓦窯溝,沿溝都還有較多樹木,內容雖未提及溝內的生態,描述其「水藍」的顏色,並且筆者還期待可能遇見桃花林,與現今我們所知受汙染惡臭的瓦窯溝,似乎差異極大。
「路街巷有時難以分辨,直走同一條路,可能在某處發現,出發時用力記著的路名顯示在右前方二十公尺的指標牌上。幾番折騰,幾分忘路之遠近,我再不肯處處志之,乾脆胡亂闖關,奇不奇,從此鮮又迷途。」由此來看,筆者沿著瓦窯溝,路線似乎非常曲折。
另外,筆者於內文提及,當時雙和還有許多三合院,也有小農之家,也看到三合院拆建成大樓,樹木也變少。雙和民眾對於瓦窯溝的印象,隨著雙和地區都市化的街道景觀,瓦窯溝本身的面貌隨著整治工程,也漸漸在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