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97/12 瓦磘溝觀促會 懸賞10萬徵圖

位於中永和地區交接處的瓦磘溝,是民眾記憶中「雙和的母親河」。瓦磘溝的整治工程,有著曲折的歷史,整治計畫因土地取得困難、所需經費一再提高,延宕多年遲遲未決。各界對於瓦磘溝的想法,大多聚焦於水患問題嚴重,甚至引起沿溝民眾發起抗爭。而在民國86年,有人提出對於「觀光運河」的概念,提供與以往截然不同的,人與河之間的關係。


根據《中國時報》民國86年12月22日報導,標題「瓦磘溝觀促會 懸賞10萬徵圖」,報導指出「促成流經中、永和的瓦磘溝觀光運河化運動,在獲得各級政府的政策及經費奧援後,二十一日再往前推展一步,瓦磘溝觀光運河促進會偕同台灣省建築師公會決定向社會廣為徵圖,共營『美麗雙和、希望之河』,同時爭取地主支持的行動,也沒有停止。」


該觀促會向外徵圖,以「河邊春夢」為宣言-「我住在又擱水、又擱好玩的瓦磘溝那邊」,形式不乏繪畫、漫畫、影像圖片及各種體裁文字等平面創作,並提供獎金以吸引投稿。當時觀促會指出,政策與經費皆有著落,希望擴大民眾參與。


同報記者李文輝專欄指出,瓦磘溝觀光化的政策,參考聖安東尼奧運河、日本柳川市觀光運河、法國聖馬丁運河等整治成功案例。然而,他認為「如何爭取民眾及地主的支持與互動,才是拍板定案的決勝關鍵。」


當時(民國86年),李文輝觀察過去瓦磘溝的問題與已進行的水利工程「主要汙水排放、防洪水道,由於連年水患,去年才完成治標的截彎取直、拆除違建,設置機動抽水機、及固定抽水站陸續完工等防洪計畫」他認為瓦磘溝觀光運河的主要困境,包含當時執行的縣府意願較低;沿溝土地多數為私有地,以容積轉移方式取得土地,民眾能否信任政府等變因。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永和社區大學
  • 貢獻者
  • 參考資料
    《中國時報》民國86年12月22日第14版,標題「瓦磘溝觀促會 懸賞10萬徵圖」,記者李文輝報導。
  • 時間起
    1997/12/22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