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90/8/21 整治瓦磘溝 八十億徵地費無著落

位於中永和地區交接處的瓦磘溝,是民眾記憶中「雙和的母親河」,西元2020年的今天,常因民眾丟棄垃圾和水量過少,溝內淤積污物而散發惡臭味。三十多年前,瓦磘溝是個遇颱風就會淹水的排水溝,甚至會造成沿溝住家財產的損失,針對瓦磘溝的整治工程也在當時早有討論。民國75年,針對瓦磘溝以土地重劃進行的整治計畫早有呼聲。民國79年7月17日,受災里民及永和地方人士至省府陳情請願,同年8月4日催生了由中永和地區民代成立的「瓦磘溝整治促進會」,希望能集結各方力量分工敦促整治計畫。


根據《中國時報》民國79年8月21日報導,標題「整治瓦磘溝 沒錢動不了」,副標「八十億徵地費無著落 地方人士忙奔走」,報導指出,整治計畫早已宣告預計在民國71年要動工,因土地未能取得而拖延至民國79年尚未動工。雖然當時省、縣及地方對於區段徵收取得用地已經達成共識,只等都計畫變更後即可著手,然而「因拖延多年公告現值一再調整,工程用地補償費需要八十億元,縣府及市公所都無法負擔這筆鉅款。」


報導指出,瓦磘溝整治計畫歷年來的狀況如下:「民國72年,開始協調地主以市地重劃方式希望無償取得用地,民國73年,有一半以上地主同意該案,因此縣府開始辦理變更都市計畫民國75年,都市計畫獲內政部核備時,該部增訂實施容積率,規定將來開發建蔽率為40%,容積率為120%,地主大嘩認為權益嚴重受損,因此拒絕配合。」


瓦磘溝整治工程受到當地居民、各區民代與地方人士的關注,後續仍因為土土地取得的困難,工程遲遲未有進展,相關資料可參考其他平面報導資料。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永和社區大學
  • 貢獻者
  • 參考資料
    《中國時報》民國79年8月21日第16版報導,標題「整治瓦磘溝 沒錢動不了」。
  • 時間起
    1990/08/2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