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此張照片拍攝地點未知。水田插秧以前農民須得先整地,將農地的環境改造成適合水稻生長。相片中央處可見一頭耕牛拖動著一個「碌碡(農具)」,農夫站在碌碡上頭施加重量,並控制耕牛的前進方向。水田的整地流程有四個步驟,依序是犁田、耙田、耖田以及打碌碡,犁田是使用「犁」將帶有營養的土壤從深處掘出,同時將表層的雜草翻入土中;耙田、耖田則是將掘出的結塊土壤打散、攪得細碎,並將土壤與水充分混合,如此一來土壤會變成適合水稻生長的泥濘狀;打碌碡則是將農地變得水平、均勻,當打碌碡完後農地將變得泥濘且平整,這便是水稻最適合生長的環境。相片中的水田已經到了整地的最後一個步驟,可注意到耕牛拖動的農具並不能觸及農地的邊邊角角,這些角落須由農民使用鋤頭親自處理。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