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緬梔

緬梔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因開發計畫頻繁,大肚山原生植物棲地嚴重被破壞,原始森林已消失近百年。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師生有鑑於大肚山長年乾旱少雨,適合食草動物愛吃的灌木、草叢生長;有刺植物可以減少水分散失,在乾旱氣候區有明顯的競爭力;再加上大黍草、香澤蘭等外來種植物紛紛入侵廢耕農園與保安林,造成生態劣化,師生長期進行在地植物調查、推動大肚山原生植物復育,希望能為大肚山生物多樣年性保育工作努力。


大肚區瑞井里位於大肚山西南側,屬亞熱帶氣候。瑞井舊名井仔頭,村內有三口井,早期大肚山上乾旱,三口井做為居民飲用、儲水及洗滌用,是社區命脈。靠近一號井旁的土地公廟前有三棵百年緬梔(又稱雞蛋花、番仔花),應為目前台灣樹齡最高的緬梔樹。原本土地公廟前有5棵超過百年的緬梔,民國75年的韋恩颱風的肆虐,陸續倒到現在剩下3棵

緬梔(Plumeria rubra L. var.acutifolia),夾竹桃科〈緬梔屬〉(Apocynaceae),落葉性小喬木;葉互生,長橢圓形或披針形,全緣、葉脈明顯,葉長20~30公分。花頂生,花期為5月~10月,花色外白內黃、花冠呈漏斗狀五裂,裂片迴旋覆瓦狀排列,花有淡香。果實為蓇葖果,成熟時變黑,裂開後帶薄膜狀的種子隨風飄送。

瑞井也是紫斑蝶的飛行路線,生態豐富;瑞井社區的導覽解說牌上說瑞井三寶為古井、緬梔花及瑞安宮奉祀的軍中媽。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撰寫者
蔡靜宜
貢獻者
創作者
蔡志忠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9
媒體類型
照片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