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松山礦業發展

松山區最主要的礦業是採煤,四獸山一帶蘊藏豐富的煤層,清光緒年間便已開採,以「松山碳」聞名。六張犁、三張犁一帶,於明治三十年(1897)間,已經有人開始正式設公司採煤,三張犁的體興炭礦取得全臺首張的礦業許可,其後並有和興、金興、德興、乞食坑四個煤礦陸續開採,但礦權多設定給日本人經營,又名陳能記的陳水龍是唯一獲得礦權的臺籍人士,其礦坑位於大加納堡三張犁庄舊埤山。

而後由於日人經營不善,以及礦區擴大,到了大正元年(1912),松山地區登記的7個礦號的煤礦區,已經有4個為臺人所有,經營者除陳能記外,分別是擺接堡大埤寮庄畚箕湖外二地的王玉水、大加納堡四分庄內的陳五豹、芝蘭一堡內湖庄後湖和新里族庄十四分陂內的陳同益。

日據時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燃料需求孔急,日本人在臺灣大肆開採煤礦,南港山區也是主要的礦區,最鼎盛時約40多個礦坑。以昭和十七年(1942)的統計資料,曾屬松山區轄內的礦坑,多達12個,分別為和興炭礦、松山一坑、松山二坑、松山三坑、內湖炭礦、三協成炭礦、豐南炭礦、興亞炭礦、金興炭礦合資會社、裕豐炭礦、新坡炭礦,以及新和興炭礦,其經營者除和興炭礦的石橋賢二外,皆為臺籍人士。

光復後,政府整頓礦區,新編礦號,在松山區轄內的礦坑有6個,分別是位在五分埔虎、豹山之間的松山一坑、松山二坑和松山三坑,三犁里(現屬信義區)的金興和新生兩礦,以及三張犁的源興礦坑。

全盛時期松山煤礦以二坑的產量以及含媒最高,其礦坑全長3公里,日據時期員工曾達2百多人,每天量產2百多噸。到民國五、六十年間新生、松山、金興3個碳質全臺第一的煤礦產量甚豐,單松山煤礦(一坑位於信義路底,東側是三坑,二坑則於吳興街底)就有礦工5百人,可見當時煤是本地極重要的產業。當年沿吳興街利用輕便鐵道來運煤,從基隆路後分兩路,一經現市政中心、國父紀念館旁鐵道往八德路鐵路平交道,至松山車站儲煤場;另一則沿信義路、虎林街,利用瑠公圳的五分埔支線旁搭建之輕便路運煤至松山,但如今已完全看不到任何採礦的痕跡,僅留存之「和興」及「德興」兩座坑口。日後隨開採過度,直到民國八十年(1991)左右完全停止運作。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資料詮釋作者:臺北市松山區公所暨松山社區大學《松山區志》編撰團隊(主編撰:松山社區大學校長蔡素貞博士)
  • 貢獻者
  •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