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十年代末期,松山區各地大舉興建社區公寓,加上松山機場的門面需求及美援貸款支援,建立民生社區,開拓南京東路、光復南路等,為松山區奠定繁榮根基。不論是市立體育場、臺灣電視公司、大臺北瓦斯、臺塑企業、臺安醫院、長庚醫院、中泰賓館等,都為松山區的發展注入活水源頭。
到了民國七十年代所謂臺灣經濟奇蹟發展的年代,松山風貌全部改變了。取代農田與工廠的是一幢幢的現代化辦公大樓。
昔時的頂東勢庄敦化北路和民生社區這一帶,現在是兩岸機場大門和林蔭大道。向南走,金融大樓、國際級觀光飯店和醫院大樓林立,呈現現代化大都市的風貌。
南京東路三段及復興北路間,商業大廈林立,有大型百貨公司和商場,許多上班族群和購物人潮來來往往,創造了無限的商機。其中最醒目的就是環亞百貨公司,因此這裡被稱為環亞商圈。環亞對面則是市立體育場和社教館,是臺北藝術與體育發展的文化中心。由此可見松山的經濟重心已從初級的產業發展到第四級文化產業,走過三百餘年,足跡深刻且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