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松山地區日治時期後的產業發展

日治晚期,為配合二戰的軍需供應,日本官方曾在今日的松山區發展鋼鐵與機械工業。1937年日本人另外還有在當時的松山區南部(松南地區,後來的信義區)建立了『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場』(也就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松山菸廠 )。而當時包括塔塔悠、舊里族等地區也先後都有工廠的進駐。其中早年大家最耳熟能詳的『黑松汽水公司』前身『進馨商會』也在1936年於中崙庄購地興建台北中崙廠,改名為「進馨飲料合名會社」,並從日本取得黑松商標註冊。雖然沒多久日本殖民政府為加強控制台灣飲料產業,強迫進馨飲料合名會社等臺灣飲料產業併入『台灣清涼飲料水統制組合』的轄下工場,使得這些臺灣人商家失去飲料產業的經營自主權。但是隨著臺灣光復,統制組合被解散。在地飲料產業紛紛重振旗鼓。進馨飲料合名會社也在1946年改組為『進馨汽水有限公司』,並在1950年開始生產老一輩最膾炙人口的『黑松沙士』,日後黑松汽水公司逐漸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在地飲料公司之一。而這也成為許多老一輩在地人津津樂道的飲料小故事。戰後的松山區在政府的都市計畫之下也相繼有唐榮、大榮、李長榮等工業的進入;然後1962年臺灣電視公司、中泰賓館等建立,1976年長庚醫院台北本院區成立等等,這些也都為年代悠久的松山區又注入了新的景像。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資料詮釋作者:臺北市松山區公所暨松山社區大學《松山區志》編撰團隊(主編撰:松山社區大學校長蔡素貞博士)
  • 貢獻者
  •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