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師生長期關注大肚山的生態保育議題,102年執行環保署氣候變遷環境教育計畫的行動方案為大肚山紅腳蹄計畫--嘗試回歸過往的看天田方式栽種在地作物-陸稻、高粱、番麥及蘿蔔,以生態保育、人文保存及環境永續發展為出發點,104年吳金樹老師帶領社大師生在台中都會公園旁,由具藝術家特質的地主無償提供的土地上進行大肚山傳統農作復育計畫,一開始即選定三番-番麥(策略作物)、番黍(古早種高粱,台語音為ㄏㄨㄢ ㄙㄟˋ)及番稻(秫米陸稻,台語音為ㄗㄚ' ㄚˋ)為大肚山傳統農作復育計畫的三大作物。但因降雨量不足,栽種的作物收成欠佳,陸稻更是整批枯死;我們開始思考在極端不穩定的氣候下,社區能否提供安全的用水與糧食,是需要更多的被注意關心與實踐的。
菜頭也叫蘿蔔,是從小到大、從上到下、從鮮食到陳年,食用方式變化多樣,可以減少罹癌的神奇作物。2015年在吳金樹老師的帶領下,以無毒及合理化施肥的農法在紅紅土地的大肚山種了一分半的菜頭,菜頭的料理方式很多元,菜頭剩產時可以邀請耆老教作鹹菜、菜脯、菜頭粿、菜脯米、菜摠仔尾等傳統食品加工方式,也是氣候變遷下確保糧食安全的因應之道。
菜頭盛產時賣不完吃不掉的菜頭,可以製成菜脯、菜摠尾等,若有晴朗炙熱的陽光可以曝曬,可以曬出美味的菜脯米。菜脯米很多人都叫他蘿蔔絲,耆老指導我們菜脯米的做法,只要戳籤日曬,冷藏放一年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