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紅土菜頭文化見習課程-菜摠仔尾

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師生長期關注大肚山的生態保育議題,102年執行環保署氣候變遷環境教育計畫的行動方案為大肚山紅腳蹄計畫--嘗試回歸過往的看天田方式栽種在地作物-陸稻、高粱、番麥及蘿蔔,以生態保育、人文保存及環境永續發展為出發點,104年吳金樹老師帶領社大師生在台中都會公園旁,由具藝術家特質的地主無償提供的土地上進行大肚山傳統農作復育計畫,一開始即選定三番-番麥(策略作物)、番黍(古早種高粱,台語音為ㄏㄨㄢ ㄙㄟˋ)及番稻(秫米陸稻,台語音為ㄗㄚ' ㄚˋ)為大肚山傳統農作復育計畫的三大作物。但因降雨量不足,栽種的作物收成欠佳,陸稻更是整批枯死;我們開始思考在極端不穩定的氣候下,社區能否提供安全的用水與糧食,是需要更多的被注意關心與實踐的。


菜頭也叫蘿蔔,是從小到大、從上到下、從鮮食到陳年,食用方式變化多樣,可以減少罹癌的神奇作物。2015年在吳金樹老師的帶領下,以無毒及合理化施肥的農法在紅紅土地的大肚山種了一分半的菜頭,菜頭的料理方式很多元,菜頭剩產時可以邀請耆老教作鹹菜、菜脯、菜頭粿、菜脯米、菜摠仔尾等傳統食品加工方式,也是氣候變遷下確保糧食安全的因應之道。

早年大肚山居民在冬尾時豬肉加上當季的菜摠仔尾,炕一鼎風味別具、帶有濃濃紅土味道的特色料理。從過年吃到元宵。老一輩的人會說這鼎菜尾,越炕越好吃。見著陽光下曬製的菜摠仔尾與菜脯,總不免讓人想起單純卻美好的時光。

秋天播下的牛杙仔菜頭,冬至可以收成,菜頭葉揉鹽、置甕、壓石、上蓋,經過時日後,酸鹹香氣濃厚便取出曝曬,埕前、竹竿、圍牆上都在曬菜摠仔尾,風味襲人盈鼻芬芳。
曬好菜摠尾後立春,古早時大肚山民總要煨一大鼎菜摠尾肉骨湯,庄頭庄尾瀰漫酸鹹香氣,菜摠仔尾就是大肚山的年味。

何其安老師提供資料:摠   
1.成束、成綑的東西。例:菜頭摠 tshài-thâu tsáng(蘿蔔頂端的一叢菜葉)、捎無摠 sa bô tsáng(抓不到頭髮束。比喻事情沒有頭緒。) 
 2.一把抓起來。引申為總攬,統合處理所有事情。例:共頭毛摠規摠,束起來。Kā thâu-mn̂g tsáng kui tsáng, sok--khí-lâi. (把頭髮抓成束綁起來。);這件代誌交予你來摠。Tsit kiānn tāi-tsì kau hōo lí lâi tsáng. (這件事情交給你總攬。)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紅土菜頭共學社
  • 地點-縣市區
    臺中市
  • 撰寫者
    蔡靜宜
  • 貢獻者
  • 演出者/主要人物
    吳金樹
  • 時間起
    2015/1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