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裡白巴豆

裡白巴豆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因開發計畫頻繁,大肚山原生植物棲地嚴重被破壞,原始森林已消失近百年。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師生有鑑於大肚山長年乾旱少雨,適合食草動物愛吃的灌木、草叢生長;有刺植物可以減少水分散失,在乾旱氣候區有明顯的競爭力;再加上大黍草、香澤蘭等外來種植物紛紛入侵廢耕農園與保安林,造成生態劣化,師生長期進行在地植物調查、推動大肚山原生植物復育,希望能為大肚山生物多樣年性保育工作努力。


裡白巴豆(Croton cascarilloides Raeusch.)
大戟科巴豆屬,亞灌木,全株披棕褐色鱗片及星狀毛,多分枝,老莖灰白色,小枝青綠色。單葉互生,基部具2腺體,葉簇生枝端,長橢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先端銳尖,基部鈍,下表面被銀色盾狀鱗片(少數鱗片紅色)。花單生或簇生成總狀花序。單性花,雌雄同株。蒴果。在全世界主要以中南半島為中心,臺灣則主要分布台中、南投、屏東,中南部山麓至低海拔海岸海濱礁岩之曠野灌叢中或疏林下。大肚山則是台灣最北的優勢生長地,越過大甲溪及大安溪後,就很難見其美麗的蹤影。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裡白巴豆 / 撰寫者:蔡靜宜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327807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撰寫者
蔡靜宜
貢獻者
創作者
蔡志忠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9
媒體類型
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