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黃梔

山黃梔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因開發計畫頻繁,大肚山原生植物棲地嚴重被破壞,原始森林已消失近百年。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師生有鑑於大肚山長年乾旱少雨,適合食草動物愛吃的灌木、草叢生長;有刺植物可以減少水分散失,在乾旱氣候區有明顯的競爭力;再加上大黍草、香澤蘭等外來種植物紛紛入侵廢耕農園與保安林,造成生態劣化,師生長期進行在地植物調查、推動大肚山原生植物復育,希望能為大肚山生物多樣年性保育工作努力。


山黃梔(Gardenla jasminoides Ellis)
茜草科黃梔子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葉對生或 3 片輪生,葉形有長、橢圓形、倒披針形,葉質具光澤,葉深綠色,全緣;花為繖型花序,以 3~4 朵腋生或頂生全株,花瓣 6 枚深裂,花香清雅,初開出期呈白色,花謝時漸轉為乳黃色,為中國傳統典型香花植物之一,花期通常在五月過後。其果實黃紅色,俗稱山梔子,呈兩端尖瑞的橢圓形,有六條綾線,具肉質。因其果實含黃色素稱為藏紅花素(crocin),因作黃色染料而得名「黃梔」,為古老的天然染料及食品的黃色著色劑。據神農本草經記載,自古即為藥用及染料之用,其果實、葉、花、根亦可供藥劑。山黃梔是大肚山上傳統的農作物之一,大肚山上的傳統農業稱為黃梔子花,主要將其果實可醃製黃蘿蔔或稞,不過在化工產品的逐漸取代下,目前大肚山產量逐漸減少,但仍可見於大肚山荒廢的旱田中。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撰寫者
蔡靜宜
貢獻者
創作者
蔡志忠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9
媒體類型
照片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