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庭梅

因開發計畫頻繁,大肚山原生植物棲地嚴重被破壞,原始森林已消失近百年。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師生有鑑於大肚山長年乾旱少雨,適合食草動物愛吃的灌木、草叢生長;有刺植物可以減少水分散失,在乾旱氣候區有明顯的競爭力;再加上大黍草、香澤蘭等外來種植物紛紛入侵廢耕農園與保安林,造成生態劣化,師生長期進行在地植物調查、推動大肚山原生植物復育,希望能為大肚山生物多樣年性保育工作努力。


毛柱郁李 (學名:Prunus pogonostyla Maxim.)。又名庭梅。低矮小灌木,主要生長在大肚山上原生的草生環境,通常不超過1公尺,幾乎隱身在芒草原中,是重要的大肚山莽原生態系的指標植物,也是台灣中西部臨海生態區的代表植物。植株分枝多,新枝呈紅褐色,老枝灰色。葉,長橢圓形,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至闊楔形,細鋸齒緣;上表面深綠色,幾無毛,下表面淡綠色,無毛至略被毛。花單生或雙生,花、葉同開,徑約2cm;花梗長約1cm,略被毛;花萼筒鐘形,萼片狹三角形;花瓣五瓣,粉紅色或白色,雄蕊25~30枚,雌蕊基部具稀疏柔毛,故稱毛柱。核果,球形至扁球形,徑長約1.2cm,成熟時鮮紅色,常是吸引秋冬草原性鳥類的食物。這種具有鮮紅的小梅樹果實,特產於大肚山面海的草生地植物,當地人又稱「山李仔」是很多大肚山耆老童年過年時節重要的野生零食。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蔡靜宜
  • 貢獻者
  • 創作者
    蔡志忠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9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