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科海棗屬。又名台灣桄榔、台灣槺榔。台灣海棗在台灣與台灣油杉、台灣穗花杉及台東蘇鐵並稱為『台灣四大奇木』,均是經歷過上一次冰河期後遺留存在台灣。目前主要零星生長在全台的臨海山區或臨海丘陵地,其中在台灣中部及西南部的淺山丘陵,因屬於台灣半乾旱的環境,適合台灣海棗的生長條件,因此常可見成林的生長,其中大肚山更是在乾溪谷的二側草坡地中,常可見優勢的海棗灌木生長。台灣海棗的樹幹單立,多高能達3~8m,不過因為大肚山一年內強風吹襲的時間較長,故高度到3公尺以上已是非常的大棵,此為大肚山與台灣其他各地型態上最大的差異。幹下部稍細,上部存有枯落葉柄之痕跡,外觀呈疣狀。羽狀複葉,先端頗為尖銳,下方約中數對刺狀,葉柄長20~30㎝。花雌雄異株,肉穗花出自葉腋,雄蕊6。果橢圓形,長約1.2㎝,剛成熟時為橙黃色,最後變成黑紫色。種子橢圓形,具有溝一條。在大肚山早期的年代裡,家中掃地的掃把大多是取材自大自然的植物纖維,其中台灣海棗的老葉所作成的的掃把叫做「糠榔帚」,是十分耐用的清潔工具,而又因其老葉靠近葉柄末端處,小葉常分化成刺狀,固有刺植物在許多山上的耆老眼中,是具有驅邪避凶的功能,因此台灣海棗所製成的槺榔帚,也叫做天地掃,主要是打掃家中神明或祖先牌位的天花板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