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拍攝於民國46(1960)年,右邊第一位是曾經擔任過第2、3屆苗栗縣泰安鄉長的簡文彬,他於任期期滿後擔任鄉公所農業指導員,正教導民眾如何防治水稻病蟲害。當時台灣糧食缺乏,需增加糧食產量,同時卻面臨農業技術指導人員不足的問題,政府於是積極培育農業指導員用以加強推廣農業技術。簡文彬先生曾任鄉長,退休後也投入農業指導員行列,可見當時指導員的缺乏。
農業指導員起源於戰後的民國36(1947)年,行政長官公署成立「農林處農業推廣委員會」,又稱「農推會」,負責台灣農業推廣事務。其權職非常廣泛,包括農作物繁殖、推廣,以及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畜產防疫,也需輔導農民、改善農村文化。農推會依照各縣行政區域與農作習慣,將台灣分為6個推廣督導區,再派遣農業指導員去督導、推廣農業業務、解決農村問題,將各地狀況回報給農推會。不過戰後初期各地農業指導員配置不足,待遇過微,使得農推會的農業推廣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農推會面臨的諸多問題使得農推會於民國37(1948)年被正式裁廢,民國38(1949)年之後農業推廣業務由農會辦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