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照約攝於1983年後,為台灣前輩攝影家李釣綸拍攝。
此照呈現出圓通寶殿(正殿)重建後之莊嚴全景,東西兩側已可見1959年由王錦木設計增建之過水亭。
中央觀音爐已從日治時期正統佛教式香爐換成族群意識下象徵「憨番扛鼎」的台灣民間信仰的延伸,該爐立於1979年。
1945年6月8日,龍山寺正殿遭美軍空襲炸毀,龍山寺管理人許丙旋與地方人士共商,接受楊氏一族捐其大厝材料作為中殿緊急重建之用,同年十二月便簡略完工啟用。戰後台灣百廢待舉,社會動盪、經濟民生困頓,龍山寺長期作為憲兵、警察國語文講習所、官方民間組織之醫療室、國軍及軍眷宿舍等用,故未在第一時間推動重修事宜;直到1952年,寺方以古蹟保存為由,進行寺務重整,設立「艋舺龍山寺中殿重建委員會」提議討論,推舉時任台北市議會議長黃啟瑞為主任委員,並由龍山寺管理人黃玉對、龍山區長蘇榖保擔任副主任委員,開始重建募款。1953年,正殿重建工程啟動,由王世南擔任監造設計,參與之民間匠師共十餘名,依1920年代王益順設計之原有樣式及規模重建,工程歷時六年,於1959年農曆8月18日重建完竣,並舉行本尊觀音佛祖開眼安座法會,寺務運作也逐步恢復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