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基督教臺灣信義會蒙恩堂

1950年代在臺宣教初期,即有四國(美國、挪威、丹麥、芬蘭)八差會一起合作,後因政策不同,有三國四差會仍在臺灣信義會內,其餘四差會各自獨立發展,漸次成立新的總會。目前在臺灣的信義宗教會,共有六個總會。

「臺灣信義會」的開拓工作先從高雄、臺北兩地起始,後逐漸擴展至臺中、嘉南各地。臺北方面的是由兩位女宣教士開始的。民國三十九年(1950),挪威籍魏德心(Miss Gertrud Fitje) 等兩位宣教士在臺北市馬偕醫院充任護士,白天忙於護理,利用晚間和週末在其寓所舉行查經聚會。民國四十一年(1952),美籍吳冠勛牧師自香港來臺北,為決志信主的人施洗。當時連同已有的基督徒及慕道友,有十餘人參加查經及「信徒團契」,是信義會在臺灣北部地區所立的第一間教會,亦即現在「救恩堂」的前身。同年,董尚勇牧師自香港來臺北參與該堂事奉,民國四十三年(1954)受牧師職,為救恩堂首任華人牧師。
民國四十二年(1953),「臺北真理堂」成立教會。其他陸續成立的教會有十多所,計有:有蒙恩堂(1955)、板橋福音堂(1955)、頂埔聖潔堂(1955)、基隆和平堂(1955)、陽明山錫安堂(1957)、信義堂(1958)、浮州里佈道所(1961)、景美慈恩堂(1964)、內湖思恩堂(1970)、永和聖恩堂(1971)、中和真光堂(1974)、松山福音堂(1979)、北投佈道所(1979)、家家歌珊堂(1986)、中和佈道所(1988)、安樂福音堂(1990)、中壢真理堂(1998)。

蒙恩堂歷史最早可以溯源到民國四十年春天(1940),由莫徐誠慧的家庭禮拜開始,民國四十二年(1953)開始租借鐵路機廠餐廳聚會後,設立中崙佈道所,然後於民國四十四年(1955)設立「中崙教會」,至民國四十六年(1957)由總會,差會和教會合力在光復南路現址購得百餘坪土地興建會堂,待於民國四十七年(1958)十一月九日舉行落成典禮,正式命名「蒙恩堂」。

蒙恩堂由孫維德老牧師夫婦牧養開始,現由李宏仁牧師夫婦牧養,參加聚會教友平均人數為66人。

蒙恩堂成立以來,常舉辦各項社區工作如縫紉班、插花班、英語會話(查經班),更在民國四十九(1960)創立幼稚園,與社區互動良好頻繁。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資料詮釋作者:臺北市松山區公所暨松山社區大學《松山區志》編撰團隊(主編撰:松山社區大學校長蔡素貞博士)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