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艋舺龍山寺城市容顏(2)-俯拍街景

艋舺龍山寺城市容顏(2)-俯拍街景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艋舺龍山寺城市容顏(2)-俯拍街景

黃伯驥,1931年出生於屏東東港政商世家,擔任小兒科醫師,行醫超過一甲子,33歲買下第一部相機,工作之餘開始接觸攝影。參與「台灣省攝影學會」後,便深受鄧南光與張世賢的影響,奠定日後紮實的攝影藝術基礎,參賽作品屢獲大獎。黃伯驥個性儒雅,對自我要求卻極高,擁有一顆柔軟的心和極為敏銳的觀察力,其作品中經常流露出人文精神的關注之情,透過鏡頭探索台灣人與土地、人與人之間漸行漸遠的情感記憶。黃伯驥這一系列攝影作品,以艋舺龍山寺及其周邊日常萬象為題,可說細膩刻畫了1960至1970年代間艋舺生活空間樣貌。

這件作品是攝影家從制高點俯瞰整個艋舺,從城中的位置遠眺淡水河,前景為商業繁榮的西門町。西門町大規模開發於1914年(大正3年),在總督府的規劃下,原本的荒地逐步變成了高級的娛樂新鬧區,當時尤以密集的劇場、戲院、市場最為重要;此外,西門町也是日本人欲推行政教合一的佈教重地,計有法華寺、弘法寺、西本願寺、東本願寺等。照片右側為漢口街,中央上方有一圓頂建築,為1934年因失火重建的東本願寺,是當時全台唯一印度教風格建築,1967年拆除,現為獅子林大樓及武昌誠品。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艋舺龍山寺
撰寫者
黃適上
貢獻者
提供者
夏綠原國際有限公司
創作者
黃伯驥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媒體類型
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