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伯驥,1931年出生於屏東東港政商世家,擔任小兒科醫師,行醫超過一甲子,33歲買下第一部相機,工作之餘開始接觸攝影。參與「台灣省攝影學會」後,便深受鄧南光與張世賢的影響,奠定日後紮實的攝影藝術基礎,參賽作品屢獲大獎。黃伯驥個性儒雅,對自我要求卻極高,擁有一顆柔軟的心和極為敏銳的觀察力,其作品中經常流露出人文精神的關注之情,透過鏡頭探索台灣人與土地、人與人之間漸行漸遠的情感記憶。
黃伯驥這一系列攝影作品,以艋舺龍山寺及其周邊日常萬象為題,可說細膩刻畫了1960至1970年代間艋舺生活空間樣貌。在歷代攝影家鏡頭底下,艋舺龍山寺的庶民生活景象,猶如一幅幅生動蘊含社會底韻的浪漫畫面,其中又以艋舺耆者為最為常見的紀實題材,其紀錄者跨越世代、超越族群與時空,如黃則修、鄧南光、張照堂等。日治時代,引領台灣民間美術的日本美術大家立石鐵臣也曾在「民俗台灣」月刊中,特別以龍山寺「老歲仔的冬姿」為題創作,在許多老者的面容中,散發一幕幕生命智慧的精華,書寫他們最後的光輝。黃伯驥也以鏡頭發出相同的人文關照。龍山寺的廟埕風景,也因為這些老歲仔而有了不同的氛圍。
圖攝於龍山寺迴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