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肚山紅腳蹄計畫-蘿蔔

跟大肚山紅腳蹄計畫-蘿蔔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大肚山紅腳蹄計畫-蘿蔔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大肚山紅腳蹄計畫-蘿蔔

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師生長期關注大肚山的生態保育議題,102年執行環保署氣候變遷環境教育計畫的行動方案為大肚山紅腳蹄計畫--嘗試回歸過往的看天田方式栽種在地作物-陸稻、高粱、番麥及蘿蔔,以生態保育、人文保存及環境永續發展為出發點,104年吳金樹老師帶領社大師生在台中都會公園旁,由具藝術家特質的地主無償提供的土地上進行大肚山傳統農作復育計畫,一開始即選定三番-番麥(策略作物)、番黍(古早種高粱,台語音為ㄏㄨㄢ ㄙㄟˋ)及番稻(秫米陸稻,台語音為ㄗㄚ' ㄚˋ)為大肚山傳統農作復育計畫的三大作物。但因降雨量不足,栽種的作物收成欠佳,陸稻更是整批枯死;我們開始思考在極端不穩定的氣候下,社區能否提供安全的用水與糧食,是需要更多的被注意關心與實踐的。


全球氣候異常,水稻田需要灌溉時可能無水可用,因此種植大肚山傳統農作是為了未來糧食危機預做準備。大肚山頂近年農作漸趨單一化:甘藷、兔尾草、薑、花生等已經佔據大面積的土地,種植逐漸消失的傳統作物有助於創造更多元的地景,而不同的農作有不同的昆蟲等生命棲息,因此也有助於造出更大的生物多樣性。

白露後秋分前是大肚山種植杙仔菜頭的季節。菜頭也叫蘿蔔,是從小到大、從上到下、從鮮食到陳年,食用方式變化多樣,可以減少罹癌的神奇作物。2015年在吳金樹老師的帶領下,以無毒及合理化施肥的農法在紅紅土地的大肚山種了一分半的菜頭,拜耆老為師學習鹹菜、菜脯、菜頭粿、菜脯米、菜摠仔尾等傳統食品加工方式。學員參與農作培養刻苦耐勞的精神,增進生命經驗,更因共學產生的情誼,於隔年自主成立紅土菜頭共學社,希望以農夫市集的形式,繼續推動大肚山傳統農作復育計畫。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地點-地址
紅土菜頭共學社
地點-縣市區
臺中市
撰寫者
蔡靜宜
貢獻者
演出者/主要人物
吳金樹
時間起
2015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