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異常,水稻田需要灌溉時可能無水可用,因此種植大肚山傳統農作是為了未來糧食危機預做準備。大肚山頂近年農作漸趨單一化:甘藷、兔尾草、薑、花生等已經佔據大面積的土地,種植逐漸消失的傳統作物有助於創造更多元的地景,而不同的農作有不同的昆蟲等生命棲息,因此也有助於造出更大的生物多樣性。
白露後秋分前是大肚山種植杙仔菜頭的季節。菜頭也叫蘿蔔,是從小到大、從上到下、從鮮食到陳年,食用方式變化多樣,可以減少罹癌的神奇作物。2015年在吳金樹老師的帶領下,以無毒及合理化施肥的農法在紅紅土地的大肚山種了一分半的菜頭,拜耆老為師學習鹹菜、菜脯、菜頭粿、菜脯米、菜摠仔尾等傳統食品加工方式。學員參與農作培養刻苦耐勞的精神,增進生命經驗,更因共學產生的情誼,於隔年自主成立紅土菜頭共學社,希望以農夫市集的形式,繼續推動大肚山傳統農作復育計畫。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