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肚山紅腳蹄計畫-番黍

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師生長期關注大肚山的生態保育議題,102年執行環保署氣候變遷環境教育計畫的行動方案為大肚山紅腳蹄計畫--嘗試回歸過往的看天田方式栽種在地作物-陸稻、高粱、番麥及蘿蔔,以生態保育、人文保存及環境永續發展為出發點,104年吳金樹老師帶領社大師生在台中都會公園旁,由具藝術家特質的地主無償提供的土地上進行大肚山傳統農作復育計畫,一開始即選定三番-番麥(策略作物)、番黍(古早種高粱,台語音為ㄏㄨㄢ ㄙㄟˋ)及番稻(秫米陸稻,台語音為ㄗㄚ' ㄚˋ)為大肚山傳統農作復育計畫的三大作物。但因降雨量不足,栽種的作物收成欠佳,陸稻更是整批枯死;我們開始思考在極端不穩定的氣候下,社區能否提供安全的用水與糧食,是需要更多的被注意關心與實踐的。


2014年春分吳金樹老師帶領學員找了一個新基地成立番黍社,番黍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高粱。大肚山從前栽種的高粱作物因經濟價值不高,漸漸為人所淡忘,大家開始搶作高經濟價值但是對土地的傷害卻是較大的作物,復育高粱(番黍)的原因是因為這是最不破壞大肚山在地生態以及土地復育的方式,是順應天時地域的栽種選擇,番黍是過往在地的種植植物,選定種植番黍且沿用在地舊名,是喚醒他們對於過往生存環境的思維,加深在地人的認同感。

104年3月22日種下番麥與番黍種子,在作物的成長過程中不使用農藥,用守護土地的心情復育傳統作物。在歷經百年難得一見的四月乾旱與五月濡澇後,兩個半月後番麥陸續結穗,番黍有許多也已經長得比人還高大了。4月18日種下的番黍與玉米種子,經過五月梅雨的滋潤後,發芽約九成,生長的情況很不錯。因為不用農藥,野草大黍長得比番黍更好,許多番黍被大黍遮掩,長勢衰弱瀕臨死亡。

番黍是一種用來綁掃帚的高粱。希望這一批番黍好好長大,好讓我們能拜請耆老為師,學習這個節能低碳,但卻越來越少人會的傳統技藝。
再透過紀錄片的拍攝,讓這些傳統技藝,可以保存推廣,讓滴在紅土地上的汗水,成為滋養文化的養分。

註:大肚山的紅土是山頂人對土地深深的依戀,遇到雨天去園裡工作,整個腳總會黏上大量的紅土,大肚山的老農們常自稱自己是「紅腳蹄」,所以「大肚山紅腳蹄計畫」便成為大肚山傳統農作復育計畫的名稱。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紅土菜頭共學社
  • 地點-縣市區
    臺中市
  • 撰寫者
    蔡靜宜
  • 貢獻者
  • 地點-緯度
    24.1769764
  • 地點-經度
    120.6424333
  • 演出者/主要人物
    吳金樹
  • 時間起
    2014/4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