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分吳金樹老師帶領學員找了一個新基地成立番黍社,番黍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高粱。大肚山從前栽種的高粱作物因經濟價值不高,漸漸為人所淡忘,大家開始搶作高經濟價值但是對土地的傷害卻是較大的作物,復育高粱(番黍)的原因是因為這是最不破壞大肚山在地生態以及土地復育的方式,是順應天時地域的栽種選擇,番黍是過往在地的種植植物,選定種植番黍且沿用在地舊名,是喚醒他們對於過往生存環境的思維,加深在地人的認同感。
104年3月22日種下番麥與番黍種子,在作物的成長過程中不使用農藥,用守護土地的心情復育傳統作物。在歷經百年難得一見的四月乾旱與五月濡澇後,兩個半月後番麥陸續結穗,番黍有許多也已經長得比人還高大了。4月18日種下的番黍與玉米種子,經過五月梅雨的滋潤後,發芽約九成,生長的情況很不錯。因為不用農藥,野草大黍長得比番黍更好,許多番黍被大黍遮掩,長勢衰弱瀕臨死亡。
番黍是一種用來綁掃帚的高粱。希望這一批番黍好好長大,好讓我們能拜請耆老為師,學習這個節能低碳,但卻越來越少人會的傳統技藝。
再透過紀錄片的拍攝,讓這些傳統技藝,可以保存推廣,讓滴在紅土地上的汗水,成為滋養文化的養分。
註:大肚山的紅土是山頂人對土地深深的依戀,遇到雨天去園裡工作,整個腳總會黏上大量的紅土,大肚山的老農們常自稱自己是「紅腳蹄」,所以「大肚山紅腳蹄計畫」便成為大肚山傳統農作復育計畫的名稱。




